HashMap

Zayton SquidJavaJava约 2880 字大约 10 分钟

HashMap

什么是HashMap

HashMap 是一种快速的查找并且插入、删除性能都良好的一种 K/V键值对的数据结构,它基于哈希表的 Map 接口实现,是常用的 Java 集合之一,是非线程安全的。

HashMap 默认的初始化大小为 16。之后每次扩充,容量变为原来的 2 倍。HashMap 可以存储 null 的 key 和 value,但 null 作为键只能有一个,null 作为值可以有多个。

HashMap的底层在JDK1.8之前采用数组+链表组成,用(n - 1) & hash找到数组索引位置,如果冲突则使用拉链法解决。在JDK1.8之后的HashMap初始数据结构仍采用数组+链表,当某个桶链表的长度大于**8时,会先调用treeifyBin()方法,这个方法会判断数组长度是否小于64**,如果大于或等于则执行转换红黑树操作,以减少搜索时间;反之则调用resize()进行扩容。

HashMap的底层数据结构

JDK1.8 之前

底层采用数组+链表,用(n - 1) & hash找到数组索引位置,若冲突则用拉链法解决冲突。

拉链法 简单来说就是将链表和数组相结合。也就是说创建一个链表数组,数组中每一格就是一个链表。若遇到哈希冲突,则将冲突的值加到链表中即可

JDK7hashMap数据结构示意图
JDK7hashMap数据结构示意图

JDK1.8 之后

底层初始数据结构仍采用数组+链表,当某个桶链表的长度大于**8时,会先调用treeifyBin()方法,这个方法会判断数组长度是否小于64**,如果大于或等于则执行转换红黑树操作,以减少搜索时间;反之则调用resize()进行扩容。

JDK1.8的数据结构示意图如下:

JDK8hashMap数据结构示意图
JDK8hashMap数据结构示意图

其中,桶数组是用来存储数据元素,链表是用来解决冲突,红黑树是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。

  • 数据元素通过映射关系,也就是散列函数,映射到桶数组对应索引的位置
  • 如果发生冲突,从冲突的位置拉一个链表,插入冲突的元素
  • 如果链表长度>8&数组大小>=64,链表转为红黑树
  • 如果红黑树节点个数<6 ,转为链表

解决哈希冲突有哪些方法呢

  • 链式地址法:把存在Hash冲突的key,以单向链表来进行存储。
  • 开放定址法:开放定址法也称线性探测法,就是从冲突的位置再接着往下找,给冲突元素找个空位
  • 再哈希法:换种哈希函数对key进行Hash,一直运算,直到不再产生冲突为止。
  • 建立公共溢出区:再建一个数组,把冲突的元素放进去。

HashMap是如何解决哈希冲突的

JDK8之 前HashMap采用的是链式寻址法解决哈希冲突的,而JDK8之后则是通过链式寻址法以及红黑树来解决Hash冲突。

HashMap为什么在JDK1.8中多了红黑树呢?

每次遍历一个链表,平均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为O(n),而红黑树有自平衡的特点,可以防止不平衡情况的发生,保证插入和查询的时间复杂度控制在O(logn),并且红黑树是弱平衡树,相较于AVL树不会进行频繁的旋转保证平衡的操作,所以性能较高。

HashMap中put方法的整体流程知道吗?

先上个图看看

HashMap中Put方法流程
HashMap中Put方法流程
  1. 首先通过hash方法获取哈希值。(key == null) ? 0 : (h = key.hashCode()) ^ (h >>> 16)
  2. 判断table是否为空或者长度为0,如果是则调用resize()方法扩容。
  3. 根据哈希值计算确定元素存放在哪个桶中,如果桶为空,则直接插入桶中,否则覆盖。
  4. 判断tab[i]是否为树节点,是则在树中插入节点,否则在链表中插入节点。
  5. 如果链表插入节点时阈值大于等于8,则需要将链表转为红黑树。
  6. 所有元素处理完后,判断是否超过阈值;++size > threshold,超过则扩容。

HashMapput方法源码和注解都在下方,读者可自行debug调试理解下。

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
    return putVal(hash(key), key, value, false, true);
}

final V putVal(int hash, K 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,
                   boolean evict) {
    Node<K,V>[] tab; Node<K,V> p; int n, i;
    // table未初始化或者长度为0,进行扩容
    if ((tab = table) == null || (n = tab.length) == 0)
        n = (tab = resize()).length;
    // (n - 1) & hash 确定元素存放在哪个桶中,桶为空,新生成结点放入桶中(此时,这个结点是放在数组中)
    if ((p = tab[i = (n - 1) & hash]) == null)
        tab[i] = newNode(hash, key, value, null);
    // 桶中已经存在元素(处理hash冲突)
    else {
        Node<K,V> e; K k;
        // 判断table[i]中的元素是否与插入的key一样,若相同那就直接使用插入的值p替换掉旧的值e。
        if (p.hash == hash &&
            ((k = p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    e = p;
        // 判断插入的是否是红黑树节点
        else if (p instanceof TreeNode)
            // 放入树中
            e = ((TreeNode<K,V>)p).putTreeVal(this, tab, hash, key, value);
        // 不是红黑树节点则说明为链表结点
        else {
            // 在链表最末插入结点
            for (int binCount = 0; ; ++binCount) {
                // 到达链表的尾部
                if ((e = p.next) == null) {
                    // 在尾部插入新结点
                    p.next = newNode(hash, key, value, null);
                    // 结点数量达到阈值(默认为 8 ),执行 treeifyBin 方法
                    // 这个方法会根据 HashMap 数组来决定是否转换为红黑树。
                    // 只有当数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 64 的情况下,才会执行转换红黑树操作,以减少搜索时间。否则,就是只是对数组扩容。
                    if (binCount >= TREEIFY_THRESHOLD - 1) // -1 for 1st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eeifyBin(tab, hash);
                    // 跳出循环
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  // 判断链表中结点的key值与插入的元素的key值是否相等
                if (e.hash == hash &&
                    ((k = e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        // 相等,跳出循环
                    break;
                // 用于遍历桶中的链表,与前面的e = p.next组合,可以遍历链表
                p = e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// 表示在桶中找到key值、hash值与插入元素相等的结点
        if (e != null) {
            // 记录e的value
            V oldValue = e.value;
            // onlyIfAbsent为false或者旧值为null
            if (!onlyIfAbsent || oldValue == null)
                //用新值替换旧值
                e.value = value;
            // 访问后回调
            afterNodeAccess(e);
            // 返回旧值
            return oldValue;
        }
    }
    // 结构性修改
    ++modCount;
    // 实际大小大于阈值则扩容
    if (++size > threshold)
        resize();
    // 插入后回调
    afterNodeInsertion(evict);
    return null;
}

get方法的流程了解吗?

老样子,先看流程图:

HashMap中Gut方法流程
HashMap中Gut方法流程
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
    Node<K,V> e;
    return (e = getNode(hash(key), key)) == null ? null : e.value;
}



final Node<K,V> getNode(int hash, Object key) {
    Node<K,V>[] tab; Node<K,V> first, e; int n; K k;
    if ((tab = table) != null && (n = tab.length) > 0 &&
        (first = tab[(n - 1) & hash]) != null) {
        // 数组元素相等
        if (first.hash == hash && // always check first node
            ((k = first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return first;
        // 桶中不止一个节点
        if ((e = first.next) != null) {
        
            // 若是红黑树,则走红黑树的遍历逻辑
            if (first instanceof TreeNode)
                return ((TreeNode<K,V>)first).getTreeNode(hash, key);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// 反之说明这是一个链表
            do {
                if (e.hash == hash &&
                    ((k = e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                    return e;
            } while ((e = e.next) != null);
  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null;
}

为什么HashMap的容量是2的幂次方

为了HashMap 存取高效,尽量减少碰撞,数据分配均匀,hash值能够充分的散列。hash值范围很大(-2147483648 到 2147483647),只要哈希函数映射的比较松散,一般很难出现碰撞。但直接使用哈希值内存放不下,那么能直接想到的是使用hash值%数组大小定位位置,而HashMap使用hash值和(数组大小 - 1)做位与运算,计算元素在数组中的索引(与前面算法效果一致,但效率高)。 与运算(&)的用途:清零,即两个二进制数,有一位是0,那么得到的数就是0。hash值是不固定的,它的二进制数有0有1,想尽量减少碰撞,那么需要保证与运算(&)的值全为1,这样能保证最后运算结果完全取决于hash值,一个(2^n)-1的数得到的二进制数就都是1,例如(16-1)的二进制是1111。

HashMap的扩容了解吗?

HashMap是基于数组+链表和红黑树实现的,但是初始化容量是固定的,默认为16。

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= 1 << 4;

但是随着数据得不断新增以及负载因子的作用下,内存空间就需要扩容才能存放更多的数据。并且在JDK1.8中已经优化,可以不再需要重新计算哈希值。

那么什么时候扩容呢?

为了减少哈希膨胀,当HashMap达到一个临界值时,就会触发扩容,这个临界值就是负载因子和当前容量的容量大小来决定的,我们来看看HashMap默认方法:

负载因子默认方法
负载因子默认方法

那就是大于16x0.75=12时,就会触发扩容操作。

为什么负载因子是0.75?

先看看下HashMap中的一段注解:

关于默认负载因子的注释
关于默认负载因子的注释

其实就是对空间时间的成本之间做权衡,当元素多时,空间比较少的时候才扩容,这样容易出现哈希碰撞,查找时间成本也增加了;当元素少时,空间还很多时扩容,虽然查找时间成本降低了,但空间成本增加了。

那么具体的扩容方法其实就是数组迁移,因为HashMap的初始容量是2的次幂,扩容之后的长度是原来的二倍,新的容量也是2的次幂,所以,元素,要么在原位置,要么在原位置再移动2的次幂,如下图所示:

扩容节点迁移示意图
扩容节点迁移示意图

扩容的主要逻辑源码,注释都在下方:

扩容主要逻辑
扩容主要逻辑

HashMap多线程可能导致的问题

首先HashMap不是线程安全的,可能会发生几种问题:

  • 多线程下扩容死循环。JDK1.7 中的 HashMap 使用头插法插入元素,在多线程的环境下,扩容的时候有可能导致环形链表的出现,形成死循环。因此,JDK1.8 使用尾插法插入元素,在扩容时会保持链表元素原本的顺序,不会出现环形链表的问题。
  • 多线程的 put 可能导致元素的丢失。多线程同时执行 put 操作,如果计算出来的索引位置是相同的,那会造成前一个 key 被后一个 key 覆盖,从而导致元素的丢失。此问题在 JDK 1.7 和 JDK 1.8 中都存在。
  • put 和 get 并发时,可能导致 get 为 null。线程 1 执行 put 时,因为元素个数超出 threshold 而导致 rehash,线程 2 此时执行 get,有可能导致这个问题。这个问题在 JDK 1.7 和 JDK 1.8 中都存在。

参考文献

面渣逆袭(Java集合框架面试题八股文)open in new window

HashMap如何解决哈希冲突?open in new window